“京津冀治霾”成为今年两会提案议案的热门关键词。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民建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名为《关于加强京津冀地区散煤综合治理推进雾霾污染防治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提出,清洁能源替代是解决散煤燃烧污染排放的关键,即主要通过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集中供热替代,以及使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方式进行。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为此,民建中央建议制定《京津冀地区散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

而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建议国家设定并逐步扩大“禁煤区”范围,2017年在京津冀已使用天然气的地级市建成区设立“禁煤区”,2020年在京津冀已供应天然气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设立“禁煤区”。

替代存在三方面困难

当前,京津冀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冬季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重污染。而散煤使用是导致该地区冬季大气污染严重、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全国散煤消费量约7亿-8亿吨,主要用于采暖小锅炉、农业生产、北方地区农村采暖等,其中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广大农村居民户均用煤量约1-4吨/年;居民原煤散烧量2亿吨左右,其中京津冀地区占20%以上。

无疑,散煤排放治理成为京津冀解决雾霾问题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为落实散煤治理任务,我国已经首次开展规模较大的清洁能源替代散煤试验区。

截至2016年11月底,北京、天津和河北保定、廊坊建成区除煤电、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外,基本实现了无煤化。京津冀地区散煤清洁化替代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是,根据《提案》,在散煤清洁化替代实施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财政补贴压力较大。在煤改电方面,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建设一批110千伏、22千伏变电站,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影响煤改电推广力度。我国农村地区户均电网线路容量只有1-3千瓦,以电采暖容量需要达到9-10千瓦,农村电网改造户均投资约5.6万元。

同时,以气代煤存在配套燃气管网、储气和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等影响。

郭焦锋介绍,目前京津冀季节调峰主要依靠天津大港储气库群和华北地下储气库群,截至2015年,上述两处储气库群总调峰能力约27亿立方米/年,无法满足京津冀冬季高峰时期的调峰需求。

其次,保障力度急需增强。大量煤改气工程实施后,冬季天然气需求量快速增长,天然气时段性供需矛盾显现。

第三,劣质煤市场监管难度大。煤炭价格是用户选择煤种的主要因素。散煤经销企业和流动商贩数量居多,非法销售劣质散煤隐蔽性高,虽然各地加大了监管力度,但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劣质散煤供应和使用依然活跃。

根据环保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去年11月的抽样调查发现,京津冀区域煤质超标和销售不规范情况仍然较多。在不考虑挥发分指标的情况下,北京市超标率为22.2%,天津市超标率为26.7%,河北省4市平均超标率为37.5%。

建议制定散煤治理行动计划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提出了四方面政策建议。

首先,制定《京津冀地区散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将正在开展的散煤污染治理示范区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明确散煤治理技术路线图,争取早日解决京津冀区域散煤污染问题。

中国环科院研究员柴发合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散煤治理应该成为正在制定过程中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

其次,加快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的进程。对电源充裕、电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实施煤改电,对气源充裕、燃气管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实施煤改气,所需投资以企业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予以财政补贴。

根据民建中央测算,对电源充裕、电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实施煤改电,改造规模400万户,减少原煤使用量1000万吨,投资2200亿元;对气源充裕、燃气官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实施煤改气,改造规模600万户,减少原煤使用量1500万吨,投资1200亿元。这两项投资共计3400亿元,以企业投入为主,中央和地方给予财政补贴。

同时,民建中央还建议研究制定有利于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的电价、气价政策。降低电、天然气采暖运行成本,实施发电侧峰谷电价,进一步降低电采暖用户夜间用电成本,增强居民改造积极性;中央财政已有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向此倾斜,给予支持。

第四,推动京津冀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执法。一是推动三地环境信息监测的一体化和公开化。二是加强行政执法和环境监督。建立环境保护定期检查制度,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强化执法的科技手段。三是建立京津冀环保联合执法机制,统一京津冀三地的执法标准和尺度。